雙柏大麥地底土堆繡的絢麗多彩之路
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大麥地鎮,有一條通往絢爛色彩與文化底蘊的道路——底土堆繡。這條路在色與色的過渡間“浮雕式”承載著千百年來的記憶,歷史的厚重與藝術的靈動交織,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織錦,飽含著民族智慧的光芒。底土堆繡,不僅是一門技藝,更是一種文化的沉淀,一種生活的哲學,一種對美的追求。
繡好文化傳承
底土堆繡不僅是大麥地的一張文化名片,更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文化的根深,才能讓藝術枝繁葉茂,堆繡技藝的發展,正是大麥地人民對歷史的尊重與珍視的體現。
“祖輩們用手中的針線繡出生活的樣子,我們要把這份珍貴的記憶傳遞下去,讓后代們看得見自己的根在哪里。”老繡娘方蘭英的話語,猶如一盞明燈,照亮了傳承的道路。她用一雙飽經滄桑的手,延續著祖輩的智慧與巧思,一針一線都承載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。這樣的傳承,不僅是技藝的傳遞,更是情感的交流,是故事的講述,是對根與源的深情凝望。
縣級傳承人方建仙,她的繡技凝聚了母親與外婆的手藝精華,承載著幾百年來世代堆繡女性的智慧結晶。從泛黃的繡樣中,看到的不僅僅是歲月的痕跡,更是堆繡技藝的薪火相傳,是文化深度與廣度的拓展。
一代代巧手繡娘,就像大麥地的瑰寶,她們的技藝如同魔法,將自然的美、生活的意蘊編織進千變萬化的圖案中。她們的作品,既有民族的韻味,又融入現代的藝術審美,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,傳統與現代的橋梁。
繡好文化傳承,就是在傳承中創新,在創新中守護。每一件堆繡作品都猶如一塊時間的琥珀,凝固了歷史的記憶,也開啟了未來的可能。在大麥地,堆繡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,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,一種情感表達,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這種傳承,讓文化不再遙遠,讓藝術觸手可及,讓堆繡的絢麗多彩之路永遠延續。
繡育巧匠繡娘
在底土村,新老繡娘們在傳統的土壤里孕育出一個又一個技藝精湛的指尖匠人。以方蘭英、方順英為代表的年長繡娘們,手藝精湛,指尖之下,花草魚蟲仿佛有了生命,她們將世代相傳的技藝與生活智慧融入一針一線。新一代傳承人們將技藝與創新完美融合,既承載著家族的技藝遺產,又勇敢地接納現代審美,讓堆繡在古老的脈絡中注入了新鮮活力。
這些繡娘們,盡管未曾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,卻憑借著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美的敏銳感知,創作出一幅幅如詩如畫的作品。她們在每一幅堆繡中注入生活的溫度,將鄉村的山山水水,日出日落,勾畫成簡單的圖案,再一針一線描摹出驚艷的繡品。而那些泛黃的繡樣,既見證了歲月的流轉,還記錄著堆繡的傳承與創新。
雙柏底土刺繡專業合作社如同一座橋梁,將這些心靈手巧的繡娘們連接起來,形成了一個緊密且充滿活力的創作團體。在合作社的引領下,她們將傳統的堆繡技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,創造出了一批批深受市場喜愛的堆繡產品,如以牛肝菌為靈感的作品,既保留了底土堆繡的傳統韻味,又不失現代生活的趣味,深受消費者的青睞。胸章、絲巾等小飾品讓堆繡從藝術殿堂走入市場,讓那些看不見的文化記憶在現代生活中得以延續。
繡育巧匠繡娘,就是讓這些隱匿于民間的藝術家們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上,以針線為畫筆,以堆繡為語言,繪出了大麥地獨特的文化畫卷。她們是底土堆繡絢麗多彩之路的守護者,更是推動者,她們的技藝與精神,讓世界看見這一份來自大山深處的藝術瑰寶。
繡精非遺技藝
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彝族刺繡(堆繡),在大麥地人的手中,不僅保留了古老的傳統韻味,更在精進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。
在堆繡的精進之路上,非遺傳承人培訓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,引領著技藝的提升與創新。通過培訓交流,傳承人們不僅學習技藝,更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創意思維,讓堆繡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中,展現出更豐富的層次與深度。扣花繡、堆花繡、裝花繡等不同繡法的交融,如同調色盤上的多重色彩,豐富了堆繡的內涵,也提升了繡娘們的技藝,讓傳統與現代在堆繡的世界中和諧共存,共同續寫著大麥地底土堆繡的絢麗篇章。
非遺技藝的精進,不僅僅是技藝的提升,更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,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表達。繡娘們用信仰與熱愛,將非遺技藝推向更高的藝術殿堂,讓世界看見底土堆繡的璀璨光芒。這是一條永不止步的道路,每一步都閃耀著匠人的匠心與毅力,一步步鋪就了底土堆繡的絢麗多彩之路。
繡美綠色家園
堆繡里的每一針每一線都飽含著對大自然的敬畏,每一片色彩都洋溢著生活的熱情,堆繡藝術與綠色家園的脈動緊密相連,共同編織了一幅幅生動而富有哲理的畫卷。
繡娘們匠心獨運,從大自然的花鳥魚蟲、山川草木中汲取靈感,將那些最純粹、最原始的美,通過堆繡技藝展現在世人眼前。無論是嬌艷欲滴的牡丹,還是枝葉繁茂的石榴,亦或是翩翩起舞的蝴蝶,都在繡娘們的巧手下,以最生動的姿態躍然于繡布之上。每一幅作品,都仿佛一個小小的綠色世界,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與自然的靈動。
在堆繡作品中,最引人注目的,當屬那些富含吉祥寓意的圖案,比如花開富貴象征著繁榮昌盛,子孫綿延寓意著家族興旺,年年有余則期待著生活富裕。這些圖案不僅僅是堆繡技藝的展現,更是人們對和諧生活的向往,對自然的感恩,對未來的期許。
堆繡的美,不僅僅在于視覺的享受,更在于它所傳遞的情感與理念。在這些繡品中,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繡娘們的情感與智慧,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段生活的記憶,一個文化的載體。通過堆繡,大麥地人民將自己的生活哲學與對綠色家園的熱愛,傳遞給世界,讓每一個觀者都能感受到那份對自然的敬畏,對生活的熱愛。
不僅如此,堆繡還成為了大麥地綠色家園的一部分,帶動了底土經濟的發展。通過接單銷售,繡娘們的作品得到了更廣泛地傳播,她們的技藝得以更深入地挖掘,經濟收入得到了切實的提升。這不僅讓繡娘們在傳承中實現了經濟獨立,更推動了鄉村的振興,讓綠色家園的畫卷更加豐富多彩。
繡出幸福生活
幸福生活不僅僅是物質的豐盈,更是精神的滿足,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完美融合。底土的堆繡技藝變為經濟的助力,讓繡娘們在傳承中實現了自我價值與經濟獨立,幸福生活“繡”出來。
訂單式生產銷售模式的推行,為大麥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在合作社的帶動下,繡娘們響應市場需求,以堆繡為媒介,將自然之美與生活愿景編織進每一件作品之中。綠孔雀和虎文化的文創作品,以其獨特的設計和精美的工藝,深受消費者的喜愛;刺繡襯衣與服裝,以堆繡元素點綴,既保留了民族特色,又不失時尚韻味,讓人們看到了堆繡的現代魅力;小小的掛件和畫框作品,則以精巧的工藝贏得了人們的青睞。
繡娘的年均增收近4000元,這讓“背著娃娃繡著花、養活自己照顧家”的愿景成為現實,不僅解決了“一老一小”的照顧問題,更讓她們在家庭與社會的角色中找到了平衡,發揮了女性的潛力,實實在在地提升了生活質量。
繡出幸福生活,還意味著堆繡技藝在傳承中得以發揚光大,不僅讓堆繡作品更具藝術價值,也吸引了更多的女性加入刺繡行列,她們在學習和交流中共同成長,提升了文化水平和經濟實力,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久動力。在這個過程中,經濟的繁榮與文化的傳承并行不悖,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,大麥地的繡娘們在傳承中找到了自我價值,在生活中找到了幸福的源泉。這不僅是堆繡的華麗轉身,更是大麥地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動寫照,是底土堆繡絢麗多彩之路走向更加繁榮的有力證明。
走進大麥地,走近堆繡,在繁華世界中,找尋那份久違的寧靜與專注,感受那份細膩的堅毅和執著。(尹文娟 大麥地人民政府供稿)